翁偉翔把紡織廠變身複合材料公司
有五十二年歷史的佳和紡織,揮別紅海競爭、轉身成複合創新材料公司,打入車用、工業用領域,毛利率創新高,脫胎換骨,還要根留台灣。

踏入五十二年歷史的佳和寶業,三萬坪的台南官田廠土地面積,是少數留存在台灣的大規模染整織布廠,隱約可想見半世紀前此地的一頁繁華。不同的是,如今的產線已投入AI自動化,機台互相聯網提供及時數據。而且當年佳和多半是面對國內外貿易商,現在是直接面對品牌客戶。記者採訪的當天,就有美國、日本等三組客人排隊訪廠,其中一家便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。
佳和實業是長纖機能布專業製造商,產品從棉紗、毛紗開始設計、開發、紡紗、織布、染整到後加工一貫化作業,在同業陸續撤出台灣、產業凋零下,佳和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羊毛混紡的一貫廠。
根留台灣 大手筆投資擴廠
在紡織業一片西進、南進的過程中,佳和最後選擇根留台灣,由於產線滿載,今年決定投資新台幣二十二億元擴建新廠,毛利率也從過去個位數逐年成長,二三年一五• 一%,到今年首季大幅成長至二二.三%,創下歷史新高,這與佳和近年來積極轉型有關。
佳和的創辦人為翁川配,是台南紡織集團創辦人侯雨利的閉門學徒。翁川配創業之初看到格子布先機,引進日本技術改良,秉持「精品變成流行品」理念,將格子布創新、混紡,結果超越日本,躋身為亞洲第一大格子布廠,連英國精品Burberry都來敲門下單。
二二年接任董事長的翁偉翔,是翁川配的長孫,佳和第三代。翁偉翔直言,祖父生病交棒之際,碰上九O年代中國崛起,佳和雖然也赴上海設廠,但由於營運重心一直不在中國,也沒有順利整合,佳和從過去連賺二十五年,到連賠二十年,後來收掉上海廠,「我們有八百名員工,努力撐著,這次能從低谷轉型,很多同行廠家都跌破眼鏡。」
今年四十二歲的翁偉翔,主修財務金融,不到二十歲就進佳和實習,從裁布、剪布等基層開始,〇六至〇八年間,當佳和意識到不能再派二流人才、欲退休人士赴陸時,翁偉翔才被派去上海。他永遠記得,「住在宿舍水都是黃的,後來不黃了還是有味道。」當時正逢中國快速起飛,他學到中國人求知、求學、求財的狼性,深刻體驗到大國戰略,「大陸很強、很大量在做的,就要閃,不要硬碰硬。」
慢工細磨 車用布接單不斷
於是O六年開始,他開始主導長纖家飾布和車用布,接觸Jaguar、Land Rover等國際車廠,從打樣做起,歷經了六年的認證和不斷修整,客戶才正式下單。最終也成功舉得坐椅、頂棚、立柱等布料的訂單,並扭轉過去全球高檔車布料市場長年被義大利、日本、韓國壟斷的局面,在車用麂皮類領域擁有一席之地。日前佳和實業獲得英國百年手工車品牌Gordon Murray的青睞,被選用在限量一百輛、售價約一億元的T.50車款。此外,國內的中華汽車、三菱也是佳和的客戶,更供應台鐵坐椅套,疫情前也談好新加坡航空訂單,只是遇到疫情進度往後延。
翁偉翔表示,一七年就已接觸特斯拉「慢慢磨」,當時是他偶然得到特斯拉員工的電子信箱,就發信,並馬上飛到美國簡介產品。後來該名員工離職,他不放棄,又重新接洽新窗口,每次來回信件都要思慮再三、審慎回應,終於在去年底正式成為特斯拉供應商。
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所長李宗銘表示,翁偉翔三、四年前嗅到無毒、環保趨勢,與工研院合作成功研發出無氟撥水劑坐椅布,成為打敗國際對手的關鍵。
個性很急的翁偉翔,走路也很快,他打趣地說,在業務上,「我會主動追著大家跑。」同事都對他的業務能力印象深刻,「你只要給他一個相關的聯繫方式,他就能找到這一個人。」
翁偉翔接棒後,將公司改為利潤中心制,「以前是一貫廠盈虧共享,現在大家就會斤斤計較,能不浪費就省下來,」也調整獎金制度,希望拋開過去包袱,讓佳和「動」起來。
翁偉翔說,佳和已經成功跳脫紡織業框架,成為複合創新材料公司,他說阿公曾鼓勵他:「只有夕陽公司,沒有夕陽產業,」成敗端看經營者,他要重新擦亮佳和招牌。
原文來自財訊 715 期